杜伟生先生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我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正作业已40多年。他了解我国古籍的各种装帧办法,不只把握了我国古籍各种装帧办法的修正技能和我国传统字画的装裱技能,能处理在古籍修正作业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一起他对现代精装书、平装书的装订和修正技能,对欧洲古旧精装书本的装订和修正技能也比较了解。他经手修正的古籍,有南北朝到唐末的敦煌遗书数百件,及宋《文苑英华》、明《永乐大典》和其他一些善本古籍数千册。
近来,杜伟生作客北京大学文研院“书志学和书本史系列”第十三次讲座,以“纸和我国古代书本”为主题,带咱们从资料和工艺进程视点,重新认识整个我国以纸为载体的文明进展系统。汹涌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了部分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纸创造前的书本载体
杜伟生首先从纸创造前的书本载体讲起。这一阶段人们首要在竹简、木简及帛书上书写,简帛书本是其时已知我国古代正规书本的最早形状。简册书本,商周就现已呈现。《尚书·多士》篇中曾有西周初年周公劝诫殷遗民的话:“惟尔知,惟殷祖先,有册有典。”“册”便是用简札编连而成的书本。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册”字,阐明其时就现已有编连成册的书本了。
简册的编连有先编后写和先写后编两种类型。先编后写的简册大多是一些儒家经传或许典重的官方文书。先写后编的书本则多见簿记文书。竹简和木简的运用差异,一般字多的时分写在竹简上,假如字比较少,一般写在板牍上。《礼记·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所谓的“策”和“方”,如东汉郑玄所说,“策,简也;方,板也”。说的便是竹简和板牍的用法,百字以上的写在竹简上,百字以下写在板牍上。现在“名人手札”“信札”的说法都是由此得来。
划有栏线的帛书,来自湖南省博物馆
竹、木简之后帛书呈现,有的帛书划有栏线,上下那两条粗的边线,其实便是标志着编连竹简那个线绳。下面那些细的其实标志着竹简之间的缝隙。现在叫行格,实际上这些线都是竹简的遗意。
简策和帛书的装帧办法都是,先将一切书叶连接成一个长条,纸张较厚的就像简策相同直接卷起,纸薄的就仿照帛书加个小棍当轴,然后再卷,也便是所谓的“卷装”。
竹筒和漆木箱:帛书既可以有卷轴卷束,也可以折叠后放在装具中。常见的装具有竹笥(即竹篾织造而成的小盒子)和漆木盒。
而以最为群众所知的马王堆帛书为例,杜伟生提及,许多人注重帛书的文字,其实它的装帧办法更有价值。它其时是一叶一叶排起来的,就放在一盒里。这种办法实际上现已不是卷装了,这是我国古代书本册叶准则的开端。除了书叶没装订在一起,这部书现已具有了册叶制书本的一切要素。
纸的创造与装帧办法的开展
“纸是一种平坦、均匀的薄片状纤维制品,是书写、印刷的载体。……”在谈及上述现代纸的界说时,杜伟生指出,早些年在界说里还要加“植物纤维”,但跟着市场上化纤纸的撒播,纸的界说也随之发生改变。也因而,纸是一种与年代联络特别亲近的资料。
纸的创造,传统来说,东汉蔡伦总结以往的造纸技能,加以改进,并于元兴元年(105)将其改进办法上奏。皇帝嘉善其能,蔡伦造纸之法乃得推行。从技能史的层面来讲,竹纸即竹纤维(茎秆)造纸技能的创造,才是我国造纸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它为后世用木材造纸供给了技能上的预备。
蔡伦造纸
至于竹纸呈现的时刻,杜伟生根据现存资料指出,竹纸在唐代没有看到。国家图书馆馆员易晓辉弥补了一种说法,根据文献记载有一部分人以为竹纸来源于隋唐。但为什么咱们现代看不到竹纸的什物,这其实跟竹纸原资料特性有关,竹子原资料木质素含量较高,不太耐老化。
而为什么不太耐老化的竹纸在宋今后可以保存下来?因为在这个时期纸质技能上有了改造。在宋曾经,竹子重要用于日子,还没有登堂入室到文化领域里。到了宋代,竹纸刚好赶上印刷术面世,需求许多的纸张,传统的皮纸等无法满意这种需求。两种技能互相促进,促进竹纸为大批量出产和保存改造技能。
此外,纸的质量好坏、薄厚,制造是否精巧,直接影响书本的装帧办法和运用寿命。在宋代曾经,书本多用手写,用纸一般都比较厚,大多在0.8-0.13毫米之间,这时的书本多选用卷装办法。到了宋代,印刷术蓬勃开展,书本出产到达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顶峰。这时,为了下降书本的制造本钱,书本用纸比唐代就薄了许多,一般在0.06-0.08毫米,最薄的现已到达0.05毫米左右。
因为书叶较薄,书本假如还选用卷装的办法,在卷收时就会有必定困难。这样,书本的装帧办法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卷装改变为册叶式的蝴蝶装,今后,为习惯更薄的书本用纸,加速书本的装订速度,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办法逐步开展起来。
装帧办法之间的联络
我国古代书本的装帧办法首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跟着书本制造资料的改变、制造工艺的开展,书本装帧办法不断演化,愈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览和图书的保存维护。在讲到帛书装具的时分,杜伟生说到,我国的书,每种装帧办法之间都是有联络的。
像纸书呈现今后,承继了简策、帛书的装帧办法,也便是所谓的“卷装”。卷装是我国古代书本中常见的装帧办法。宋末,为维护书本和添加书本的观赏性,呈现了在卷装书本四边接镶绫、绢等丝织品,通过绷平、砑光,然后加装天、地杆的裱件办法。横向展阅的裱件成为“手卷”,竖着悬挂赏识的,则称为“立轴”或“挂轴”。直到今日,我国书法和绘画著作的装帧,一般还沿袭这种办法。
卷轴装的唐代写本
册叶书本是我国古代书本装帧开展的最终阶段,也是我国古代书本中最优代表性的装帧艺术。册页书本的首要特征是由许多单张册页为单元调集装订成册,也是与舒卷展读的简帛及卷轴书本天壤之别的书本形状,是我国书本装帧史上的一次革新。
册叶书本首要包括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或曰龙鳞装、缝缀装、线装等许多形状。梵夹装这种办法最早见于以梵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古印度释教经典,传入我国后,首要盛行于隋唐年代的中原地区。梵夹装按次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叠好,上下分别用一张板夹住,打孔穿绳。别的,梵夹装不是写上去,而是刻上去,用带有针的笔刻上去,刻完之后,沾上红油或黑油涂改,从笔尖划开的当地进入,就成了红字或黑字。
傣文贝叶经(梵夹装)
经折装是在梵夹装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做法是将写、印好的书叶先粘连在一起成一长条形,再按固定标准左右均匀折叠,然后在首尾两叶纸上各粘上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因为佛、道经典多选用这种装帧办法,所以称“经折装”。经折装也是我国古代书本中比较常见的装订办法,在古装电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
经折装
唐末五代时期还盛行一种介于卷轴装和册叶制装帧之间的装帧办法——“旋风装”。根据文献记载和现存敦煌遗书中的什物来看,将粘连在一起的书叶从卷尾向卷首按必定标准重复折叠,卷首作为底纸稍长,左边折口集齐并固定,用棍夹住,打眼穿线;或单张双面书写的书叶次序集齐,放在一张底纸上,左边直接用线装订;展阅时书叶摆放有序,保藏时以集齐的一侧作为轴心卷起。旋风装已根本具有册叶制书本的一些特征,书本展阅时可“逐叶翻看”,卷收时“正作旋风叶卷子”,可以说“旋风装”是对卷装书本的一种改进。
龙鳞装
唐代“缝缀装”也曾时间短盛行,“缝缀装”的外观挨近现在精装书,最大的差别是裸脊。在讲到开现代精装书本的先河的“缝缀装”书本的装订技能时,针对现在“精装书是从西方传来”的说法,杜伟生提出一种质疑猜测:其实西方精装书是“缝缀装”从我国,传到中亚,再传到欧洲。根据是西方书本装帧办法从卷装到精装,中心有真空,而我国古代书本的装帧办法,是互相连接可依的。
《八阳神咒经》(缝缀装)的封面
而同现代平装书外观最近接的是“包背装”,最典型的包背装的书便是《四库全书》。包背装的折叶办法和蝴蝶装是相反的,把书叶无字的一面半数,有字的一面向外,然后装订。外观和现在的平装书彻底相同,平装书和包背装古书的差异便是平装书是一张书叶印成双面成为两页,包背装古书是把一张书叶半数成双面,只要这一个差异。
《四库全书》
线装的来源很早,唐五代就有了,杜伟生说到,自己在法国看到发藏敦煌遗书里边就有线装的,其定线的办法和今日的线装根本相同。现在线装书一般四眼线,敦煌遗书里的线装是三眼线,就上下各打一个眼,中心打一个眼,用单股麻线缝起来,除了订线眼位的数量以外,其他的和常见的线装书彻底相同。
明中叶今后,为习惯书本的频频翻阅,线装开端盛行。线装和包背装的折叶办法相同,书脊显露,钉眼穿线,装订成册,线装是明中叶今后我国古书最常见的装帧办法。线装书的呈现对我国古代书本的含义,一是简化了装订工序,而是提高了劳动效率;三为书本的大规模出产供给了技能条件。